欢迎来到国际人才教育联盟!

构建智能化高铁系统 西南交大加快超高速高铁研究

来源: 发布日期:2018年10月11日 21:55

7月4日,在泰国“2018创新与创造”论坛上,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发表演讲。徐飞认为,着眼未来,我国正建立智能化运输系统和智能出行系统,西南交通大学也将进一步致力于高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、更高速高铁技术,以及颠覆性变革性技术的研究和创新。

“可以说,经过短短十余年的时间,中国高铁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,从‘跟跑’到‘并跑’再到‘领跑’的发展过程,实现了从‘技术引进’,到‘中国制造’,再到‘中国创造’的跨越式赶超。”7月4日,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泰国“2018创新与创造”论坛的演讲中感慨到。

目前,中国高铁处在黄金发展机遇期,未来仍将持续高位运行。

徐飞认为,着眼未来,我国正建立智能化运输系统和智能出行系统,西南交通大学也将进一步致力于高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、更高速高铁技术,以及颠覆性变革性技术的研究和创新。

同时,他指出,为实现跨国境、跨区域互联互通的目标,要针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实际情况研究相应技术,以实现全球“无障碍”铁路建设。

构建智能化高铁系统

徐飞在演讲中表示,“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、系统技术最全、集成能力最强、在建规模最大、运营里程最长、运营速度最高、产品性价比最优的国家。”

目前,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列车最多、运营最繁忙的国家。截止2017年底,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.5万公里,占全球三分之二。每日开行高铁动车超过5200列,日均发送旅客470万人次,最高超过850万人次,累计发送旅客已突破73亿人次。

在速度上,从2017年9月21日起,“复兴号”动车组率先按时速350公里运行,实现京沪两地1318公里4个半小时左右到达,为世界高速铁路商业运营树立了新标杆。

而经济上,作为主心骨和大动脉,中国高速铁路“五纵五横”高铁网已建成运营,辐射效应日益显著。据徐飞介绍,相邻省会城市间1—2小时、省内城市群0.5—1小时的高铁经济圈逐渐形成,高铁正逐渐拉近城市之间的距离,让各地资源共享成为可能。

更高的质量和效率,正不断放大“乘数效应”——高铁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,重构着中国经济发展新版图。

在这样的成就下,高铁技术突飞猛进,并已呈现出交叉融合之态势。

因此首先,应借助互联网的发展,云计算、物联网技术、智能传感/大数据挖掘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,有效集成应用于轨道交通。并以智能装备、智能控制、智能检测、智能运输、智能管理为主要内容,打造智能化高速铁路系统。

其次,徐飞认为,“高铁调度指挥系统是高速铁路系统的神经中枢,对高铁运营效率影响重大。”建立智能化运输系统和智能出行系统显得尤为重要。

此外,针对综合交通智能化服务的重大需求,他指出,应基于大数据融合、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等理论,开展智能出行平台构建;基于环境感知与人工智能,开展全自动无人驾驶成套技术、智能化旅客信息服务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。

加速变革性技术研究

“着眼未来,中国将持续不断地推进轨道交通的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,为引领世界高铁技术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。”在徐飞看来,中国高铁技术发展成果喜人,而把握未来技术发展方向,加速创新颠覆性和变革性技术研究也至关重要。

第一,他表示,未来研究方向要以400km/h及以上速度(400+)为目标,围绕能源、效益、经济和生态的“环境友好性”研发理念,开发高效、低能耗、可持续性、低成本、智能化、人-系统互操作性强的轨道交通系统。

他以西南交通大学目前正在进行的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浮交通为例,强调了研发更高速度列车,掌握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系统技术,加快开展1000 km/h及以上超高速高铁为代表的颠覆性、变革性技术的研究与工程示范的重要性。

其次,要“构建里程500公里左右的通勤化交通,里程1500公里左右的同城化交通,以及里程在2500公里左右走廊化交通的大容量、便捷化交通模式。”以此抢占未来超高速轨道交通发展制高点,引领未来超高速轨道交通的技术发展。

不仅如此,徐飞更是针对跨国境、跨区域互联互通目标的实现,指出要考虑到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复杂地质结构,以及严寒酷暑等复杂气候条件,“突破复杂地质地貌及极端环境的建设‘禁区’,实现全球‘无障碍’铁路建设”。

他认为,“‘一带一路’沿线国家不同标准、不同设备,发展互联互通技术,要研究不同轨距、不同供电制式、不同信号系统下移动装备互操作与无缝衔接等重大技术,致力于解决多信号系统匹配与切换、多制式供电适应、多种运输模式互联等协同难题,实现。”

新闻来源:每日经济新闻  每经记者 黄名扬    每经编辑 杨欢  2018.7.4

http://m.nbd.com.cn/articles/2018-07-04/1231842.html?from=singlemessage